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正在改变着工业生产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为了迎合国家2025智能制造的战略方针,全国众多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行业企业在“机器换人”过程中所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
工业机器人有以下特点:
(1) 可编程
生产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柔性启动化。工业机器人可根据工作环境变化进行再编程。
(2) 拟人化
工业机器人在机械结构上有类似人类行走、腰转、大臂、小臂、手腕、手爪等部分
(3) 通用性
除了特制的工业机器人以外,一般工业机器人在执行不同作业任务时都具有通用性,例如,更改机器人末端的工件(手爪、工具等)便可以执行不同的作业任务。
(4) 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泛
如今的工业机器人不仅仅具有获取外部环境信息的传感器,还具有记忆能力、图像识别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等,这些都是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由此可见,机器人的发展也将带动其他领域的同步发展,一个国家的机器人的
发展和应用水平也体现了它的科技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和执行系统组成,大部分机器人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可以另执行机构产生相对应的运动;控制系统是通过输入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发出指令,并且进行控制。
示教器的示教方式有两种:第一种由操作者手动控制示教操作盒,将指令信号传给驱动系统,使执行机构按照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操演一遍;第二种则是由操作者直接使执行运动,按照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操演。在示教的过程中,工作程序的信息就会自动存储在程序储存器中,在机器人自动工作的时候,控制系统就会从程序储存器中检测出相应的信息,把指令信号传送给驱动系统,令执行机构执行示教动作。
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者是危险、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比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胶、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等操作。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经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内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机器人技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领域。
当前,国外已经研制和生产了各种不同的标准组件,而中国作为未来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生产国,标准化的过程是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加快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是中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落实:第一,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政府要对国产工业机器人有更多的政策与经济支持,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加大技术投入与改造;第二,在国家的科技发展计划中,应该继续对智能机器人研究开发与应用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产品和自动化制造装备同步协调的新局面;第三,部分国产工业机器人质量已经与国外相当,企业采购工业机器人时不要盲目进口,应该综合评估,立足国产。
智能化、仿生化是工业机器人的最高阶段,随着材料、控制等技术不断发展,实验室产品越来越多的产品化,逐步应用於各个场合。伴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多传感器、分布式控制的精密型工业机器人将会越来越多,逐步渗透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并且由制造实施型向服务型转化。
工业机器人最先大规模使用的区域将会出如今发达地区。随着产业转移的进行,发达地区的制造业需要提升。基於工人成本不断增长的现实,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成为最好替代方式。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将会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其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将占全国一半以上。
日益增长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世界着名机器人生产厂家的目光。当前,我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主要来自日本,但是随着诸如“机器人”类似的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将会由中国制造。